标准化一词用在工业上最适合不过,不论是北京还是上海还是纽约,一家公司的产品送到用户手中几乎都是一样的。如今餐饮红海已经像手机红海一样被人关注,餐饮从业者都在付出着自己的努力,继西餐、快餐标准化之后,有人提出将中餐标准化的愿景。
标准化的餐饮特点就是每一道菜的味道几乎是相同的,今天吃或是明天吃,这里吃或是那里吃,味道都是一样的。西餐标准化的经典案例有肯德基、麦当劳,中式快餐标准化的案例有黄焖鸡等。
餐饮标准化将会节省很多成本。每一个餐厅配置一个大厨,和每个餐厅配置一个普通厨师的成本当然是不同的。每个餐厅自己采购食材,和由中央厨房统一配送食材的成本也是不同的。何况各分店还需要培训,技术上还有差异,厨师还有请假等可能。只有标准化的餐饮才能避免这些弊端。食材统一配送,大批量的采购价格也会降低,食材在中央厨房按份包装好,调料也是袋装,到目的地直接下锅,按手册制作,于是各分店的味道都几乎相同。所以很多餐饮从业者在研究中央厨房及物流配送。
但是也有从业者站出来持反对意见。中餐文化和中华文化一样博大精深。中餐自己就有八大菜系,不像西餐制作起来比较简单。标准化节省了成本,但也不利于各个分店自己的创新精神,束缚了分店的创新意识,不利于我国餐饮业的发展。中餐用到的食材众多,涉及到多种烹饪器械的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还需要高级大厨作为指导。器械研发的过程是漫长的,从货币的时间成本看来,投资者难以短期收回成本,相应的成本也就提高了。
那么问题来了,中餐到底应不应该标准化?标准化有没有价值?
首先,走高端路线的餐饮是无法标准化的。没有哪家星级餐厅会想到发明个烹饪器,客人来了就往里面按份量倒调料。高端餐饮的厨师会根据客人的不同喜好,客人的多少,客人的消化能力,对菜品进行实时调整。比如李嘉诚先生痛风时,戴龙做菜就会改变菜的配方,有时甚至做很大原材料的变动,使李嘉诚一直赞不绝口。这一点机器是远无法做到的。
其次,鼓励中端餐饮标准化。中端面向的社会群体不同,在这里的中端甚至不是中产阶级,只是小资阶级,而此类餐饮已有标准化的成功案例。中端餐饮标准化有利于让更多向往小资生活的人得到小资体验,用不太高的价格尝到比较高端的菜品。这一点是非标准化餐饮无法做到的。
最后是标准化与非标准化结合。餐饮企业要走多元化发展战略。既要有能够标准化的菜品,上菜快,减少顾客的等待时间,提高顾客的就餐体验,还要有非标准化的菜品,让顾客得到专门服务的享受。这就需要一家餐饮企业既要有中央厨房,又要有配置了大厨的店面,可用多品牌来进行经营。如果把大厨都集中在一起,只为了菜品创新,未免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在讲究效率的社会化大生产的今天,中餐标准化终将被开疆拓土,不管进度如何,对未来的厨师都将是一个挑战。对普通厨师的需求越来越少,对高端厨师的需求越来越多,以后的厨师培训,也将会越来越标准化。对乏于创新的厨师们来说,寒冬越来越迫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