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之后餐饮市场迎来采购高峰期,不仅大小酒店需要采购年夜饭食材,家家户户也需要储粮过冬,节前菜价上涨成为每年不成文的规定。不巧今年“霸王级”寒潮来袭,对节节上涨的菜价无疑是雪上加霜。
冬季蔬菜供应一般分为两种,南方菜和大棚菜。极寒天气导致南方菜受冻、烂根、烂叶、生长缓慢甚至死亡等现象普遍发生,北方众多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对蔬菜的保温也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应变不及导致生产成本增加,成为节前菜价上涨除供求关系外的主要原因。
生鲜市场中冷链物流一直以高成本,重模式成为生鲜市场最高的门槛,如今食材配送除保鲜外,又迎来保温这一新挑战。冬季市场中大约有50%的蔬菜来自南方,漫长的运输过程因寒潮来袭倍感艰辛,损耗较往年更加严重。菜农普遍表示“往年南菜北进只需要一床棉被就够了,今年需要加盖两床”。对于外包物流公司来说,今年的蔬菜运输需要投入的保温技术支持就不是一两床棉被那么简单,必要时需要引进保暖技术;蔬菜保暖之外,汽车需要更多的储备更多的防冻液,恶劣环境下性能也会有所下降;大雪封路会导致交通拥堵,高速堵塞,延长送货时间,增加损耗率,提高风险成本;对司机自身的体能也是一种考验。这些新投入最终都将折算到最终的价格中去。
气温骤降导致大多数人选择在家保暖,极少出门,网友们称这种现象为“猫冬”。“猫冬”是对实体经济的一次冲击,特别是无法保证室内温度的小型餐厅,客流量随气温大幅下降。小餐饮的盈利空间小,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将利润空间挤压的所剩无几,节前涨价难以获得消费者理解,很可能导致消费者的流失,硬撑过冬意义不大。闹市之外的小吃街更是人迹罕至,大多商家也纷纷关门歇业,早早回家过年。居民消费结构与消费方向与经济、环境、气候等多方面相关,但今年气温的大幅度变化,使气候因素造成的影响凸显。
狭义的“猫冬”指躲在家里,广义的“猫冬”可以进到大型商超等室内购物场所。没有了小型购物场所的市场竞争,大型商超的客流量有了明显的增长。集聚效应下,商超之内的餐企生意也比商超之外的门店好很多。特别是对于中高端餐饮,寒流影响不大。主体消费人群多有私家车,降温不影响出门;中高端餐饮强调氛围,难以被家中聚餐取代;菜品定价上利润空间大,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只会挤压部分盈利空间,但不会改变盈亏形态。各种提供热饮的奶茶咖啡店,更是在为顾客送上暖意的同时,为自己赚来一笔温热的财富。
“猫冬”的又一产物便是外卖数据的增长。极寒天气减少了外出就餐意愿,更多上班上学休假族选择订外卖,导致小餐饮市场再受分割。外卖数据的增长对外卖平台来说是再好不过,但对于配送人员来说则满怀怨言。同样工资下,外卖的频次增加,即使有绩效提成,但极寒天气带来的工作体验很差,加上很多顾客的客单价低,距离远,引发配送人员与消费者之间矛盾频繁。
概率论中有一条定理,小概率事件可忽略不计,但供方市场永远假装不懂。极寒天气毕竟是极少数现象,在此环境下餐企做出的过分变动,都是非理性变动。例如,极寒天气对物流的挑战明显,物流若以此天气下的人员配置为基础,在正常天气下必然会导致人力资源过剩,成本过高。但若整个行业都将此情形列入市场分析中,并作出针对性改革,一时间造成的价格上涨,很容易成为永远的上涨,消费者的利益将被无视。
回顾历次通货膨胀,内在由供需关系体现,外在由价格上涨体现,每年的价格上涨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借口),即使供需关系得到缓和,价格回落,但也会略高于价格变动之前。同样的成本,商家谁不想多赚一些?我们可以参考下我国的油价。国际油价涨,我们涨,上不封顶;国际油价降,我们降,但降的有底线,低于30美元我们就不降了。多么硬气的霸王条款。再如取缔一次性餐具及塑料袋倡议,众超市餐馆纷纷响应,将免费提供变为收费使用,美其名曰强制环保,实则增加盈利端口。无可奈何,市场经济依然是由供方主导。
极寒之下,餐饮业明潮暗涌,所有的机会都可以被抓来谋划,气候又有何不可......
(本文系通赢天下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